今天是:
崇德 尚学 敬业 创新

人才培养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硕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硕博) >> 正文

土壤学

   发布时间:2021-02-28         浏览次数:

维多利亚vic登录地址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硕博班)专业课程介绍

土壤学

Soil Science

课程编号: 03600424j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课程总学时数: 48  

总学分:3

课程类型:专业课

先修课程:地质学,农业气象学,植物学

大纲撰写人:谷思玉

课程内容简介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土壤地理、土壤分析、土壤调查与制图、植物营养与施肥等课程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土壤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知识,学习土壤的基本性质,了解与熟悉土壤科学的一般管理与研究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及空气的基本组成;土壤水分运动,土壤热性质、孔隙与结构、物理机械特性等物理性质;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酸碱反应、缓冲性能和氧化还原等化学性质,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耕作与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退化现状及防治等管理内容。

Ⅰ.课程(章、节):

绪论

第一节土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土壤科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土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任务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与内涵。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Ⅲ.重点和难点: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等基本概念;明确土壤学的研究任务。

Ⅳ.基本内容

绪论

第一节土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土壤与农业生产

二、土壤与生态系统

第二节土壤和土壤肥力

一、土壤概念

二、土壤肥力概念

第三节土壤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土壤学的发展状况

二、20世纪以来土壤科学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土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主要任务

一、土壤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科学主要任务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概念

   土壤  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  人为肥力有效肥力  潜在肥力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2、土壤在生态系统处于什么地位?

 3、现代土壤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2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类别和性质

第二节 矿质土粒的分级及性质

第三节 土壤质地分类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矿物质的类别和性质矿质土粒的分级及性质土壤质地分类

Ⅲ.重点和难点:粘土矿物基本结构,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晶架结构,硅铝铁率,土粒分级标准、各种土壤质地分类制的差异等。

Ⅳ.基本内容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类别和性质

一、土壤矿物的类别

二、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三、粘土矿物的种类及性质

第二节矿质土粒的分级及性质

一、土粒的分级

二、各级土粒的成分

三、各粒级的理化特性

第三节土壤质地分类

一、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二、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三、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概念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异质替代、粒级、土壤质地、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矿物可分为几类? 各是什么?

2、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几级?

3、粘土矿物对土壤性质有何重要意义?

4、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5、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6、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可分为几类?

7、土壤质地一般分为几类?各类有什么主要特点?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2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

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第二节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分解
第三节影响土壤中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第四节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

第五节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第六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第七节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影响土壤中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特性,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控,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假说。

Ⅳ.基本内容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第二节土壤中有机物料分解
第三节影响土壤中有机质转化因素

第四节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

第五节土壤腐殖质性质

第六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第七节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氨化过程、硝化作用、腐殖化系数、腐殖化过程、有机质的矿化率、激发效应、激发比率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土壤中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有机物料的C/N? 它对有机物料的分解有何影响?

3、腐殖酸有哪些主要性质?

4、有机质(腐殖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作用?

5、如何调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Ⅵ.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三章  土壤的离子交换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第二节土壤阳离子交换

第三节土壤阳离子有效度

第四节土壤的其他吸收性能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土壤的阳离子有效度

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阳离子交换的原则,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土壤阳离子交换的特点,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难点是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与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因素的联系与区别。

Ⅳ.基本内容

第三章  土壤离子交换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一、土壤电荷的种类和来源

二、土壤电荷的数量和密度

三、土壤胶体构造

 第二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

二、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三、阳离子交换量

四、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第三节土壤阳离子有效度

一、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

二、土壤中的陪补离子效应

三、盐基离子进入胶体的顺序

四、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五、交换性离子的活度效应

第四节土壤的其他吸收性能

一、土壤机械吸收作用

二、土壤物理吸收作用

三、土壤化学吸收作用

四、土壤生物吸收作用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概念

永久电荷可变电荷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饱和度效应  陪补离子效应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土壤物理吸收作用土壤生物吸收作用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2、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5、什么是阳离子饱和度效应,在生产上,如何根据阳离子饱和度效应施肥?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四章土壤的酸碱性反应

第一节土壤酸度

第二节土壤碱度

第三节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

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

第五节土壤反应和肥力的关系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酸度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方法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酸度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方法,对土壤的pH值、Eh值、缓冲性等概念要正确理解。难点是土壤酸度和土壤碱度的成因,土壤酸化和碱化的过程。

Ⅳ.基本内容

第四章土壤的酸碱性反应

第一节土壤酸度

一、酸性土壤形成的外部因素

二、酸性土壤形成的内部因素

三、Al对土壤酸性的作用

四、土壤酸度的种类

五、土壤pH测定中的一些问题

第二节土壤碱度

一、碱性土壤形成的外部因素

二、碱性土壤形成的内在原因

三、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

第三节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

一、土壤胶体类型

二、盐基饱和度

三、土壤空气的CO2偏压

四、氧化还原条件

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二、土壤具有缓冲作用的原因

三、土壤缓冲容量与滴定曲线

四、影响土壤缓冲能力的因素

第五节土壤反应和肥力的关系

一、土壤pH和养分的有效度

二、土壤pH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三、土壤pH与植物生长

四、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Ⅴ、复 习 参 考 题

一、解释概念:

活性酸度  潜性酸度  代换性酸水解性酸碱化度  土壤缓冲性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酸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土壤碱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土壤的酸碱性与土壤肥力有什么关系?
4、改良土壤碱性反应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土壤为什么具有对酸、碱的缓冲能力?
6、影响土壤缓冲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2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

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五章 土壤的孔隙性和结构性

第一节土壤孔隙性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性

第三节  土壤团粒的形成

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善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孔隙性土壤的结构性,如何改善土壤的结构性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比重、土壤容重、无效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当量孔径等基本概念,如何改善土壤的结构性。难点是当量孔径的概念,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Ⅳ.基本内容

第五章土壤的孔隙性和结构性

第一节 土壤孔隙性

一、土壤的孔隙度

二、土壤中大小孔隙的分级

三、影响土壤孔隙度的因素

四、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

第三节 土壤的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

二、土壤结构性

三、结构体的稳定性

第三节 土壤团粒的形成

一、阳离子的凝聚作用

二、水膜的粘结作用

三、胶结作用

四、植物根系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五、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六、耕作    

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善

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

二、注意灌水方法

三、播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

四、施用石灰、石膏

五、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土壤孔隙性、土壤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无效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土壤孔隙度的因素有哪些?

2、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有哪些贡献?

3、土壤结构体有几种主要类型?

4、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哪些方面?

5、如何改善土壤的结构性?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2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六章土壤水

第一节土壤水的含量和类型

第二节土壤水的能态

第三节土壤水运动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水的含量和类型土壤水的能态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含水量的各种表示方法及换算关系,土壤向植物供水的过程,难点是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运动。

Ⅳ.基本内容

第六章土壤水

第一节土壤水的含量和类型

第二节土壤水的能态

第三节土壤水运动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吸湿水土壤吸湿性土壤吸湿量膜状水毛管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毛管断裂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基质势、溶质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土壤水再分布、土面蒸发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水分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关系?

2、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几种?

3、土壤含水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应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来研究土壤水有什

  么优点?

5、土水势包括那几个分势?

三、问答题

1、研究土壤水有何重大意义?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2、影响吸湿水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实际土壤分析工作中,测定土壤吸湿水含量的用途是什么?

3、若某土壤风干土重为50克,吸湿水含量为2.5%,则干土 重量为多少克?

4、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的优点是什么?土壤水总是从含水

  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5、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6、在农业生产上,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为什么?

Ⅵ.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七章 土壤空气

第一节  土壤空气状况

第二节   土壤通气性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第四节  土壤通气性调节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空气状况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通气性的机制,土壤通气性的调解,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难点是土壤通气性的机制和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Ⅳ.基本内容

第七章土壤空气

 第一节   土壤空气状况

一、土壤空气的含量

二、土壤空气的组成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第二节   土壤通气性

一、土壤通气的机制

二、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第三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一、土壤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电位

二、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三、氧化还原电位与土壤肥力

第四节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一、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排水

三、耕作措施

四、水田烤田

五、维持适宜的渗漏量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土壤通气性、气体扩散、氧扩散率、土壤通气量、土壤呼吸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发育有什么关系?

2、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3、土壤空气和大气之间的整体交流是如何产生的?

4、影响土壤Eh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调节土壤的通气性?

Ⅵ.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八章 土壤热状况

第一节土壤辐射平衡

第二节土壤热量平衡

第三节土壤热性质

第四节土壤温度状况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及近地层大气热状况的调节,难点是土壤的热量平衡和热性质。

Ⅳ.基本内容

第八章土壤热状况

第一节土壤的辐射平衡

第二节土壤的热量平衡

一、土壤的热量平衡

二、影响土壤热量平衡的因素

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

二、土壤导热率

三、土壤导温率

第四节   土壤温度状况

一、土壤温度年变化

二、土壤温度日变化

三、土壤及近地层大气热状况的调节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概念

辐射平衡  土壤热容量  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性

二、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过湿的土壤土温为什么不易提高?

2、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3、太阳总辐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影响土壤导热率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提高或保持土壤温度?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2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九章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第一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

第二节 土壤耕性

第三节 耕作对土壤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压板和少耕法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各个物理机械性及土壤耕性,影响其因素等;掌握各种耕作方法及特点。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土壤的胀缩性、土壤可塑性、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如何选择确定土壤的宜耕期。难点是土壤粘结力的类型、土壤的耕作阻力衡量土壤压缩程度的指标等。

Ⅳ.基本内容

第九章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第一节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一、土壤粘结性

二、土壤粘着性

三、土壤胀缩性

四、土壤可塑性

第二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结持状态

二、土壤的耕作阻力

三、土壤的宜耕性

第三节耕作对土壤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压板和少耕法

一、土壤压板

二、少耕法和免耕法

三、深松耕作法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名词

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土壤胀缩性、土壤可塑性、土壤耕性、土壤结持状态、土壤耕作、土壤压板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土壤粘结性的因素有哪些?

2、衡量土壤耕性的指标有哪些?

3、土壤耕作的目的是什么?

4、 如何防止土壤压板?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十章 土壤养分循环

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

第二节土壤中的磷循环

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第四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养分的形态及其转化,土壤养分损失的途径,影响土壤养分转化及损失的因素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养分的形态及其转化,土壤养分损失的途径,影响土壤养分转化及损失的因素,土壤养分循环,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调控途径等。

Ⅳ.基本内容

第十章土壤养分循环

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

一、土壤中氮的来源与含量

二、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第二节、土壤中的磷循环

一、土壤中磷的来源与含量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和转化

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一、土壤中钾含量形态

二、土壤中钾的转化

第四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Ⅴ、复习参考题

二、思考题

1、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土壤中的行为有何异同?

2、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3、把N、P、K称为肥料三要素?其道理何在?

4、施用NH+4肥时为什么要强调深施覆土和集中施用?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

Ⅰ.课程(章、节):

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土壤污染

第二节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第三节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土壤污染的防治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Ⅳ.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土壤污染

第二节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一、重金属污染物

二、有机污染物

三、固体废弃物

第三节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

土壤污染、土壤背景值、物理自净作用、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作用、生物化学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背景值主要应用于那些领域?

2、重金属污染物都包括那些元素?

3、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4、农药在土壤中消失的途径有哪些?

5、土壤污染有哪些主要类型?

6、防治土壤污染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Ⅶ.时间分配:4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Ⅰ.课程(章、节):

第十二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一节我国土壤退化现状

第二节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节土壤退化的防治

第四节土壤质量及评价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土壤退化的防治

Ⅲ.重点和难点:土壤质量及评价;土壤退化的原因。

Ⅳ.基本内容

第十二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一节我国土壤退化现状

一、土壤退化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二、土壤退化速度快,影响深远

三、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四、土壤质量制约

五、水资源制约

六、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制约

第二节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一、土壤退化

二、土壤退化分类

第三节土壤退化防治

一、土壤沙化

二、土地荒漠化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

一、土壤质量概念

二、土壤质量评价

Ⅴ、复习参考题

一、解释概念

土壤退化、土壤质量

二、回答问题

1、土壤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的危害是什么?

2、我国土壤退化的形势如何?

3、如何防治土壤退化?

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Ⅶ.时间分配:8学时

Ⅷ.课后总结与交流:1.存在问题  2.与学生交流  3.改进与完善

1. 教材:

《土壤学》,黄昌勇、徐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2. 参考书:

《普通土壤学》,关联珠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土壤学》,林大仪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土壤学》,黄巧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3. 期刊: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国内外期刊。

XML 地图